close

影響與改變爵士音樂史,最爲重大關鍵的 40 位爵士大師,以及他們的 10 大經典曲目。
Influence and change the history of jazz music, the most important key of 40 jazz masters, and their 10 classic tracks.

 

No.40 George Gershwin


1. Rhapsody in Blue
2. Summertime
3. 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Me
4. I Got Rhythm
5. It Ain't Necessarily So
6. The Man I Love
7. Fascinating Rhythm
8. 'S Wonderful
9. Embraceable You
10. Nice Work If You Can Get It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George_Gershwin

 

蓋希文對於音樂的貢獻,是把古典音樂的風格與 Jazz 爵士樂和 Blues 布魯斯的風格結合了起來。
有人說;蓋希文不是爵士音樂家,而是古典音樂家,也有人說;蓋希文不是古典音樂家,而是爵士音樂家,更有人說;蓋希文什麼都不是,他只是個歌劇作曲與編曲者,您認為呢?

 

Summer Time 夏日時光,是 George Gershwin(1898-1937)寫給歌劇 Porgy and Bess 波吉與貝斯(乞丐與蕩婦)其中的一首搖籃曲,由於大量地將爵士樂、藍調等元素融入古典歌劇的體裁中,更大膽地完全起用黑人擔任歌手,無心插柳柳成蔭,莫名其妙卻成爲爵士音樂史上最經典的人聲歌曲,(僅次於 Strange Fruit),連我們當年萬人空巷的台灣黃俊雄布袋戲,也參一咖複製來台當作女主角的主題曲(孝女白瓊的喔!媽媽),ㄧ時之間連台灣也受影響吹起了ㄧ股爵士風。

 

雖然喬治·蓋希文很少會做出他對於音樂的隆重聲明,不過他認為;「真正的音樂必須反映思想和人與時間的契合,我這人是美國人,我的時間就是今天」。

所以您認為 George Gershwin 是什麼家?是全家?你家?還是我家?

 

喬治·蓋希文 George Gershwin,1898年9月26日-1937年7月11日,是一位美國作曲家和鋼琴家。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原名雅各布·蓋希維茨(Jacob Gershowitz)。

George Gershwin 喬治·蓋希文
出生:1898年9月26日,紐約
逝世:1937年7月11日,紐約
所屬時期:20世紀前葉
擅長樂派類型:協奏曲,歌劇,歌曲
代表作:藍色狂想曲,鋼琴協奏曲,交響詩《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歌劇《波吉與貝絲》


喬治生於一個移民自俄羅斯和立陶宛的猶太人家庭,其祖父曾經為俄羅斯帝國陸軍當機械師達25年,以猶太人身份在俄羅斯享有出入境及居住的自由。喬治的父親是一個女裝鞋的鞋匠,與皮草商人的女兒雙戀。皮草商人後來因為逃避反猶太人情緒,決定離開俄羅斯,舉家移民美國。這位皮草商人的女兒到達美國後即改名羅斯(Rose)。喬治的父親亦因為逃避兵役,不久之後都遷往紐約,並改名莫里斯(Morris)。二人1895年結婚,翌年生了大兒子艾拉(英語:Ira Gershwin)(Ira),喬治在1898年出世,之後還生了一子一女(亞瑟(英語:Arthur Gershwin)和弗朗西絲(英語:Frances Gershwin)。
喬治的成長與當時一般紐約的男童無異,課餘在社區與鄰居的小孩玩耍、在街上玩滾軸溜冰、不時有點頑皮的惡作劇,在10歲前對音樂都不感興趣,直到碰到好友練習小提琴,他迅即被琴聲所吸引。他父母之前買了個鋼琴放在家中,供艾拉練習,這琴之後反而被喬治霸佔了。

 

什麼原因讓 Gershwin 操縱的音樂形式有他自己獨特聲音的能力。他把他發現的流行歌曲拼接與他的時代的爵士音樂節奏與音調成為主流。
雖然喬治·蓋希文很少會做出他的音樂的隆重聲明,不過他認為;「真正的音樂必須反映思想和人與時間的契合,我這人是美國人,我的時間就是今天」。

 

喬治·蓋希文橫跨流行和古典的風格,而他最流行的旋律是眾所周知的。在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管弦樂團的藍色狂想曲(1924年)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28年),以及歌劇波基與貝絲(1935年)。


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波吉和貝絲(Porgy and Bess)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magedeep 的頭像
    imagedeep

    imagedeep

    imagedee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